热点要闻

秋来叶红胜似春——记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张瑞甫教授

     他是一名教师,三尺讲台写春秋,诲人不倦。
  他是一名学者,潜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数十载,硕果累累。
  在今年全国第30个教师节前夕,他又新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项荣誉称号,其中,全国仅有29人获评“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荣誉称号,他是山东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除了“教授”,他还有很多“光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生最优化原理和社会最优化原理创立者”、“全国优秀图书、论文、社会科学成果获奖者”、第三届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教师。可接近耳顺之年的他却依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他,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瑞甫教授。
                  以勤为径 功到自然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解思想道德之疑惑,因有修身立世之本源,故难上加难。知难而进,张瑞甫教授立足自身,迎接挑战。他总是在身体力行地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告知我们“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更要有坚忍不拔的信念,坚持到底的毅力;要培养一种历尽磨练、荣辱不惊、举重若轻的本领。”无论从他的为人,还是从他的讲课、著作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学者的毅力和坚韧。
  1977年,曲阜师大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张瑞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时代,就为自己约法三章,立下“无创新内容不精心、无重大意义不写、无历史价值不写”的科研誓言,立志在学术上独辟蹊径,独造新域。在读本科期间他的三篇论文相继发表在核心刊物上,这在当时的大学生中发文数量堪称第一。毕业留校后,他一直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深知作为一位高校教师,要培养好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他讲授的课程达十几门之多,既有哲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论文论著写作和科学前沿:人生和社会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所发表的论文涉及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语言文学、儒学诸多学科领域。他出版的著作达1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新兴学科》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张瑞甫教授既没有铮铮誓言,也不愿高谈阔论。但他思想活跃,锐意创新,对于求知问学有极高的追求、极强的原则性。他认定要做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根筋”地坚守着,从不懈怠。他说:我最宝贵的财富,是把自己认准的事情从头到尾扎扎实实做成的精神。”
  怎样才算扎扎实实?也许只有对照一组数据,我们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酝酿3年,两年写成,20万字,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人生最优化的学术著作《人生最优化原理》出版。该书一年内再版两次,被读者誉为“人生暗夜中的灯塔”、“生活的良师益友”。
  8
年,43万字,《社会最优化原理》出版,该书突破了原有社会发展研究的模式,从最优化向位开辟了社会发展研究的崭新领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社会最优化的学术专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学术精品”。
  13
年,70万字,张瑞甫两部填补国家空白的力作即将付梓。
  或许是出身教师之家的缘故,他做学问不仅特别追求原始创新,而且分外讲求严谨。为了全面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9901992年,他用3年时间通读完多达100多卷的《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国内外其他相关文献,写下3000多张卡片。撰写《社会最优化原理》一书时,他查阅了古今中外数百种书报杂志,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联合国《世界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文献引征,就多达300余处。
  走进他的家里,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壁书,翻看的已经有些破旧,有的书面都泛黄了。电脑摆在书屋里,一张硬木板凳,也有年头了。当被问及“您是如何面对色彩纷呈的外部世界时?”张瑞甫淡定地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作为一名教学和科研人员,必须淡泊明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杂念多看不好书,心气浮躁写不出好文章。”妻子谈起他经常一日两餐、专心治学的往事,颇有微词,但每次张瑞甫的新书出版后,她的心里既高兴又总是酸酸的,因为她清楚书里面饱含着丈夫太多太多的心血。
                                
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
  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即便平时科研工作繁忙,张瑞甫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坛。他认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差别从来都只在学历层次,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应该是同样的。因此,无论上哪门课,无论听课的对象是谁,他在课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他认为,“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对学生和知识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理论难免晦涩、枯燥,但所谓的晦涩和枯燥从来不属于张瑞甫的课堂。他善于深入浅出,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真心地喜爱这种自由、自主、活泼的教学方式,从中受益匪浅。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堂上,张瑞甫更注重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而思维也在交流中碰撞出睿智、灵感的火花。
  付出终有回报,让张瑞甫欣喜的是经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连续多年全部以第一名的佳绩,考取著名伦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学部委员李景源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李萍教授等全国名校名家的博士生。做他的弟子门槛不高,只要为人正派,奋发向上,即可如愿以偿。他的学生也算不上天赋超群,更提不上学历出众。他们中不少为函授、自考和专科毕业生,有的还是统计中专自考会计专业毕业,属学非所学的跨专业同学。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长处,那就是:学习刻苦,要求严格,积极进取。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学生,在张瑞甫教授的调教下,创出了骄人的业绩。
  在学业上,他对每位研究生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计划。在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中,他总是要求高标准、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谬误。他的研究生都知道,从选题确定、框架设计,到文献查阅、资料运用、内容安排、具体论证,甚至文字修饰、标点符号,他都予以认真审定。每个学生的学位论文在完稿后往往反复改上四、五稿才能通过。
  生活中,他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呵护。一位从小失去母亲、家庭困难的学生考取博士后,他主动为他筹集5000元钱送他去读博。由于我校曲阜、日照两地办学,近几年他的学生一般要在日照校区学习一年,才能回到导师身边。据此,他不仅经常打电话施教,前去探望,而且在他们回曲阜本部后还要为他们补课,家中客厅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不少学生毕业临别前,总是热泪盈眶,依依不舍。一位北京读博的学生在信中深情而又自豪地写道:“我非常怀念在曲师大的那段日子,怀念您所给予我们的亦师亦父般的指导和关心。我真是很幸运,每当我给宿舍同学谈起您对学生的关心,他们都羡慕不已。”
                                  
甘于简朴热爱生活
  正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上张瑞甫显得很“没追求”。他辛勤崇俭,从不向高标准看齐,家里简朴而近于简陋。除了书桌书橱和堆积成山的资料书稿,没有半件东西奢华。他把大量积蓄都用在了买书和照顾家中的老人身上。但是,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和环境里,他却创立了人生最优化原理和社会最优化原理。20多年间,他先后独立获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组织评定的6项全国优秀图书、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提名奖,获山东省政府、省教委、省教育厅组织评定的10项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如此巨大的反差,内中的苦与乐,无奈与奋争,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说清楚。
  虽然,在科学朝圣的漫漫长路上,张瑞甫是一位不懈前行的“苦行者”,但他对慈善公益事业和贫困学生却非常热心大方。1998年回家过春节,当得知自己学习过的村小学至今仍设“复式班”,还有因贫困辍学的儿童时,他毅然将5000元政府特殊津贴和1000元回家过节的钱全部用于设立家乡小学奖学助学基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家庭贫困生。十多年来他为家乡修路、资助困难学生和向灾区、贫困地区等社会捐款、捐书、捐物至少五、六万元。
  这就是张瑞甫教授,虽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用平淡还原着师者本色,精彩诠释了“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即将退休的他表示“退岗不退职,退而不休”,要继续开展自己所喜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准备退休后的“第一个十年大干,第二个十年中干,第三个十年小干,其余时间适当享受人生。”
  让我们祝福这位学者在教育的天地里再次谱写属于他的绚丽多彩!

  (文:孙琪 来源: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孙琪)